大手筆推動重建 [香港經濟日報] 2025-10-10
- CHOICE WON
- Oct 10
- 2 min read
施政報告一口氣出了3招推動重建,出動到「送地積比」、地積比「折現」等手法,「重錘出擊」希望解決一些市區舊樓地積比高、重建「無肉食」的結構性問題。
去年寬強拍門檻 惟事倍功半
近兩年舊樓重建的步伐明顯地減慢,以申請強拍的數字為例,今年至今錄得4宗強拍申請,比起去年全年的1宗,表面看似明顯增加,實際上比較2018年至2020年「旺市」時期,每年30多宗申請,由2023年到現在超過兩年半時間,總數10宗申請,只是小巫見大巫。
主要原因還是樓市周期問題,即使政府去年放寬舊樓強拍門檻,但仍然有點「拉牛上樹」,在大環境不配合下顯得事倍功半。
施政報告內再出3招去推動重建,包括:1.撥出3幅北部都會區土地予市建局,興建「樓換樓」單位推動重建項目;2.放寬7區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兩成,並容許轉移至北都或用作投地時扣減地價;3.重建項目作跨區地積比轉移。
其中第二招應該算是最重手的一招,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記者會上的解釋最為直接:「現時的建議是額外將百分之二十的樓面送給他」。
「送」2成樓面 無肉食變有肉食
唐榮用一個比較粗淺的方法解釋,假設一個10萬平方呎樓面的地盤,發展商原本用每平方呎地價1萬元收購,總金額便需要10億元,現時政府免費送出2成樓面後,變成12萬平方呎樓面,分攤的地價就減少到8,333元1呎,降低了約17%。
這17%的地價降幅,可能令到一些「無肉食」的地盤變「有肉食」,「有肉食」的地盤利潤多一點,甚至發展商會願意出高一點收購價,直接對於這些舊區小業主亦有利。
據唐榮了解,雖然政府去年已經降低強拍門檻,但仍然覺得不足夠,因為現時市面上仍然有剩餘地積比的舊樓地盤買少見少,「大多計唔到數」,最明顯例子是佐敦的「八文樓」,現有的地積比17.6倍,遠超於現時九龍區重建的9倍地積比,所以政府希望「去盡一點」,透過免地價增加兩成樓面,希望推動重建,打破悶局。
除了「送」2成樓面外,唐榮留意到政府另外破格做法,是容許發展商將新增轉移到其他地區地盤外,更推出「迷你版」的換地權益書(Letter A/B)。
根據甯漢豪解釋,20%樓面可以化作金錢使用,用一個記帳形式,按當時市值,在舊區地段是值多少錢的地價,業權人(發展商)在其他的土地發展項目,如果涉及地契修訂會以地價扣除。
跟上世紀的換地權益書(Letter A/B)制度不同,新機制中間有一個地價「折現」過程,而且發展商不能夠轉售,杜絕了過往炒賣換地權益書的情況,按照政府構思更設有使用期限,避免累積大量變成另一種「負債」。
雖然「迷你版」換地權益書(Letter A/B)無法炒賣或坐等升值,但現時建築周期長,將項目部分樓面可以「折現」用於再投地或補地價,變相土地價值能夠提早套現,資金回籠加快,可以同時啟動多個項目的大型發展商或具吸引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