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發展可用「眾籌」落地嗎?[香港經濟日報] 2025-08-29
- CHOICE WON
- Aug 29
- 2 min read
過去數十年,香港的固定資產項目多由政府主導基建與土地平整,再由私人發展商透過投地方式進行樓宇建設、持有及營運。這種傳統模式雖行之有效,卻未必適用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筆者曾多次指出:「北都發展的核心是產業,而非單純的地產項目。」
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在於起步階段。當新興產業尚未進入高速增長期,租戶的承租能力普遍偏低,若為特定產業度身打造的建築物未能迅速吸納租戶,便容易出現高空置率。此外,地產與基建項目的前期資金投入龐大,回本周期長,若同時需承擔相關基建成本,整體財務可行性將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眾籌(Crowdfunding)作為一種透過網絡向公眾募集資金的方式,提供了嶄新的可能性。眾籌形式多樣,包括回報型、捐贈型及股權型等,門檻相對較低,毋須依賴傳統銀行審批程序。更重要的是,眾籌的支持者往往也是潛在用家,能夠凝聚理念一致的群體,形成初步的市場基礎。
目前香港已有少數地產眾籌平台,雖尚未普及,但部分已結合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技術,讓投資者透過購買代幣參與房地產項目,如酒店、辦公室或商場的開發。投資者按比例擁有產權,並可分享租金收益與資本增值。亦有初創企業探索以眾籌方式投資共享辦公空間或短期租賃物業,並進行收益分配。
政府可考慮 為資助房屋項目融資
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完全可以引入眾籌模式,尤其針對新興產業中的中小企。這些企業雖承租能力有限、所需空間不大,卻在產業生態中佔有重要位置。透過眾籌建設共享空間,不僅能降低個別企業的負擔,更可在集資過程中促成上下游合作,形成產業聚落。
至於住屋方面,政府亦可考慮設立眾籌平台,為資助房屋項目融資。合資格人士可按建築成本價參與集資與認購,配合合資置業模式,每人僅需負擔部分首期與供款,減輕財務壓力。政府則可在集資完成後進行建設,降低前期資金負擔。
當然,要讓眾籌成為北都固定資產融資的主流方式,仍需克服多項挑戰,包括法律與監管制度的完善、風險與回報的合理評估,以及資產的流動性安排等。但若能妥善設計,眾籌將有潛力成為北都發展的新動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