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商重拾買地動力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8-18
- CHOICE WON
- Aug 18
- 2 min read
過去兩年樓市疲弱,發展商收縮規模減少買地,隨着進入減息周期,發展商買地的動力恢復了嗎?
海珠路地價高估值4成 利樓市
近期無論補地價或是政府賣地,似乎發展商補充土地儲備有所增加,附表是過去半年發展商補地價及投地的個案,6宗個案涉及約71.9億元,相比去年情況有所好轉。
當中比較標誌式屬於近期信置 (00083) 以近10.9億元投得屯門海珠路地皮,每呎樓面地價3,860元,比起市場估值上限高出近4成,改變過去一段時間賣地地價一浪低於一浪的情況,避免了每次低價賣地或流標後對樓市氣氛造成的影響。
雖然信置過去有「樓市大好友」之稱,但其實經過97年一役之後,現時作風相當穩健,不少人留意到信置是屬於「淨現金」(現金高於負債)的發展商,截至去年底止淨現金高達458.8億元,少數無競投啟德跑道區地皮,近兩年投得啟德、九龍城地皮都是出手「撈底」,今次是否樓市觸底訊號,值得留意。
事實上,近期補地價及賣地增加,相信受3個因素影響,包括1.息口回落、2.地價回落,以及3.一手庫存見頂回落。
地產發展是資本集密的行業,借不借到錢、融資成本貴還是平,是發展商投地的重要因素,低息時候只有2至3厘息,高息時候5、6厘息,單獨一年來看似相差不算很遠,但地產項目發展周期長,乘數效應累積下來蠶食發展利潤,「有肉食」變「無肉食」。而現時1個月拆息徘徊在大約1厘左右,相較去年底在4厘幾水平,相信大型發展商要借錢投地壓力減輕不少。
至於貨要賣得出,核心因素是「價廉物美」,吸引到發展商買地、補地價,自然是地價已經有相當回落。北都幾宗補地價低至每呎「1字頭」水平,億京鄰近天水圍站的地皮,每呎地價僅1,200多元。
一手庫存量仍高 惟料已見頂
雖然信置剛投得屯門海珠路地出手算是進取,不過如回顧周邊新地 (00016) 在2015年投得的海榮路地皮,每呎地價亦要3,720元,跟今次中標地價相若,近期二手樓價回到10年前,地價亦回到10年前,其實都算是均稱。經過過去兩年不時出現流標,政府在地價態度上算是相當「隨行就市」。
至於一手庫存方面,現時無疑仍然相當之高,但樂觀地看至少已經見頂。房屋局未來3至4年一手住宅潛在供應量,連續5季度下跌,跌至10.1萬伙的近11季度新低。雖然現樓餘貨仍然在2.7萬伙高位,不過樓花供應6.4萬伙,比起一年前的7.7萬伙大減了1.3萬伙。
說了不少正面因素,但賣地是否全面好轉其實仍要繼續觀察,一是現時買地的仍以大發展商為主,反觀中小型發展商資金緊張、債務違約的消息仍然每日都有;二是正如上述所說,整體地價仍然偏低,有人撈底,但有沒有人願意高追仍未可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