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7招拆牆鬆綁 業界:鼓勵市場參與 設北都發展委會提升決策 吸產業進駐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9-18
- CHOICE WON
- Sep 18
- 2 min read
特首李家超昨公布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北都發展再成焦點,並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涉發展及營運、大學城籌建、規劃及發展,並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業界認為可更有利產業進駐。
於北都持有較多土地的恒地 (00012) ,其執行董事黃浩明表示,政府簡化北都措施,拆牆鬆綁,降低建築成本,設計不同融資方案等,可鼓勵市場參與,有助提升地產商開發及財務的靈活性,加速北都發展。
而信和集團主席黃永光則指,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可拆牆鬆綁,精簡規劃及行政等流程,便利產業進駐,可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3工作組專責分工 冀省錢省時
李家超指出,政府過去3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一直為此「心急如焚」,決定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達致既安全又省錢省時的目標。
而北都發展委員會將聚焦產業發展,取代原先的「北都督導委員會」。現時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各有專責分工。
1)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財政司司長任組長,將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園區公司,並制定公私營合作模式、研究從原先的「價高者得」招標,轉向「產業綁定」的「雙信封制」,並設計不同融資方案等。
另發展局就洪水橋約23公頃產業用地,將進行產業園公司的政策研究,待小組滙報後在今年內公布建議。
2)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政務司司長任組長,並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現時有三批大學城土地最早於2026年(洪水橋)、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鎮)供使用。
3)規劃及發展工作組: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統籌整合規劃、工程、土地、交通、環保等作全面部署,特設專案監督辦公室,加強工程審批的統籌和監督。
加快審批 靈活批地 按實補價
同時,亦推出7招,簡化行政措施及拆牆鬆綁。
1)引入快速審批制度。
2)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並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例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等項目,藉此吸引企業進駐、創造收益和滙聚人流。
3)採多元開發模式,包括原址換地、「片區開發」等。
4)靈活批撥土地,推動企業落戶和投資,若以租約而非地契形式批出,租期可長於7年。消息指最長可續租2次,即共21年。
5)容許北都土地業權人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的土地,抵銷其在北都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所須繳付的金額。
6)採「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該計劃為期3年,財團可先為項目6成樓面作補價,其餘4成樓面需於10年內完成,但只限非住宅項目。
7)開展凹頭土地用途檢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