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能否令港再起飛 [香港經濟日報] 2025-10-24
- CHOICE WON
- Oct 24
- 2 min read
香港的低空經濟正逐步成為城市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新方向。這一概念所涵蓋的範疇極為廣泛,這些新興應用不僅代表技術的進步,更象徵着城市空間運用的深度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各區的城市規劃歷史背景迥異,部分地區建築密度高、空域複雜,若一刀切以1,000米作為低空活動的上限,未必能充分發揮空域資源的最大效益。因此,低空經濟的技術規範應具備靈活性,根據地區特性作出差異化設計。
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尤其在初期階段,回報不明確、風險較高,市場認受性亦未完全建立。政府若能主導,透過政策引導與資源配置,將低空元素融入地產項目,或可打開新局面。然而,政府在私人地產項目開發方面經驗有限,如何在公私協作中取得平衡,是未來政策設計的關鍵。
現行地契制度主要涵蓋地面與建築物本體,對建築物上方的低空空域尚未有明確界定。隨着低空經濟的興起,空域使用權的法律框架極需更新。例如,建築物上空100米範圍內是否屬於業主可使用空域?是否可轉讓、出租或作商業用途?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法律層面,更關乎城市空間秩序的重塑。
為地產項目注入新價值
在地產市場方面,低空經濟有潛力成為商業地產的新需求驅動力。現時香港商廈空置率高企,特別是在九龍東、葵涌、黃竹坑等地區,部分中高層空間長期閒置。若能將這些空間改造為低空交通管制中心、無人機維修站、數據處理中心等基礎設施,屋頂則可設為無人機的起降平台,將有效提升空間利用率,並為地產項目注入新功能與新價值。
低空經濟亦可與住宅發展融合,打造智慧社區。在特定樓層設置緊急醫療無人機起降點,則可加強社區安全與應急能力
低空經濟不只是技術創新,更是香港重新思考城市空間、產業結構與生活方式的契機。在土地資源有限的背景下,開拓空域的潛力,將為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新的方向。這是一場跨領域的協作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市民共同參與,才能真正釋放低空經濟的潛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