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港銀績後資金狂暴執位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8-22
- CHOICE WON
- Aug 22
- 3 min read
■ 5大本地銀行股業績後股價明顯分化,掀起一場「大執位」。
■ 大新銀行(02356)盈利能力強、股東回報高,可視為行業首選並有望成為黑馬。
■ 東亞(00023)因內地相關風險出清,減值損失下降,建議候低吸納。
---------------------------------
本地銀行股中期業績近乎塵埃落定,5大銀行業績後股價明顯分化,資金主導下掀起一場「大執位」。本文解構當中邏輯,並揭示相關投資機遇。
大新東亞績後跑出
2025年中期業績期內,除了中銀香港(02388)未公布業績,大新銀行(02356)、東亞(00023)、恒生(00011)、匯豐(00005)及渣打(02888)已陸續放榜。業績後各股表現分化,大新股價領升,東亞繼續反彈,匯豐及渣打靠穩,唯獨恒生持續受壓。
資金由盈利不確定性的銀行如恒生,向盈利確定性高的銀行如大新切換,從而推動各銀行「大執位」。
3大維度主宰股價
1.盈利能力。市場關注銀行淨息差(NIM)擴張幅度、非利息收入如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的增長以及貸款增速。盈利能力強的銀行,自然獲得更高溢價。
大新上半年盈利按年增長13.1%,淨利息收入按年升9.4%,淨息差逆勢擴闊0.23個百分點至2.32%,證明其卓越的管理能力。渣打受惠新興市場與財富管理回暖,上半年收入增長9%,當中財富方案業務增長24%,資本市場產品表現尤其突出,市場看好其增長潛力。
相較之下,恒生淨利息收入下跌7.4%,淨息差收窄0.3個百分點至1.99%,反映其業務結構在上半年的利率環境下處於劣勢,盈利能力受壓。
2.資產質素。銀行撥備或減值虧損,影響資產質素(尤其是對某些高風險行業或地區的風險敞口)而引發市場擔憂,壓制股價。相反,資產質素穩健甚至持續改善的銀行,會贏得市場信任。
東亞於內地相關風險出清,上半年減值損失按年跌15%至25.4億元。相比之下,恒生及匯豐資產質素較差,恒生業務側重香港本地市場,上半年商業地產(CRE)信貸損失撥備達48億元,損害盈利基礎。匯豐受恒生信貸損失撥備拖累,不良貸款減值損失增加至19億美元,同時確認於交通銀行(03328)的攤薄和減值虧損21億美元,進一步影響盈利表現。
3.股東回報。尋求穩定收益環境下,息率是重要考量。高股息提供股價安全墊,吸引看重現金流的投資者。大新宣布增加派發中期息至每股0.31元,按年增長15%。
綜合上述因素,大新盈利能力強、股東回報高,可視為本地銀行首選,有望成行業黑馬。至於,東亞因內地相關風險出清,減值損失下降,整體盈利質量料持續改善,可候低吸納。(更詳盡分析請看另文)
大新估值息率吸引
從估值看,據彭博綜合券商預測,大新2025年PE為6.6倍,PB為0.4倍,估值低於同業。從盈利增長角度看,2024年至2026年,經調整每股盈利呈穩健增長,分別增長11%、12%及3%。息率方面,2025年息率為7.2厘,2026年息率進一步提升至7.6厘,高於同業。
推介大新銀行累升4成
本欄早於2024年9月及12月推介大新,至今回報甚豐。參考12月19日見報,按策略7.3元買入,昨收10.16元,累升39.2%。策略上,已持貨者續可持有,未有貨者可於10元水平吸納,上望目標價11.54元,對應預測PE為7.5倍。
﹏﹏﹏﹏﹏﹏﹏﹏﹏﹏﹏﹏﹏
投資涉風險,每位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