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舖充電帶動港電動車發展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9-26
- CHOICE WON
- 6 days ago
- 2 min read
在電動私家車奠定穩固基礎後,市場正迎來第二波更為關鍵的轉型浪潮——商用車電動化。
在這片看似廣闊的藍海中,充電點營運商(CPO)卻正面臨着「雙重困局」。其一,充電網絡依賴私人停車場提供,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僧多粥少」局面下,選擇權在於業主;其二,許多舊式停車場於設計之初,並未預留足夠電力負荷以安裝高功率快充樁,這成為了發展快充業務的「先天瓶頸」。
近年商業舖位租金回調,為CPO開闢了新出路。尤其在政府今年尚未推出專用快速充電站的背景下,壓力轉移至私人市場自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創新的地舖充電模式應運而生,有望成為推動行業加速發展的關鍵。
解決泊車充電雙重收費
地舖充電站的便利性與成本效益,為電動車主帶來了革新體驗。它讓車輛可從街道直接駛入,為分秒必爭的商用車司機節省了進出停車場的寶貴時間。此模式只收取充電費,徹底解決了「泊車費+充電費」的雙重收費痛點,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尤其具備吸引力。
此外,由地舖改造的充電空間,環境遠比傳統停車場舒適,可藉此向高質素的車主客群提供增值服務,開拓多元化收入。從品牌建設的層面看,一個獨立專業的品牌門店,形象遠比散落各處的充電樁鮮明。同時,它能創造「駐留經濟」,司機在等候充電時,會到周邊的餐廳或商店消費,為社區商業生態注入活力。
香港作為一個高密度城市,照搬國外地廣人稀的充電基建模式注定行不通。我們必須因地制宜,走出創新的「香港模式」。地舖充電站正是在市場壓力與機遇下誕生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巧妙地化解了營運商、業主和駕駛者三方的痛點,更為閒置舖位注入新活力。此模式有望成為其他同樣面臨土地資源挑戰城市的典範。電動車本身是創新產物,其基礎設施及營運模式也必須破舊立新。政府應當順勢而為,盡快為此類新型充電站訂立明確指引並保駕護航,才能真正承載香港邁向綠色智慧城市轉型的宏大願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