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7月重要會議 為房地產而開 [香港經濟日報] 2023-07-27

7月政治局會議周一(24日)召開,對當前外界關注的諸多經濟走向和分歧都做了定調,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啟了房地產新一輪政策周期,在政治局層面重申「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到來,成為接下來一綱舉令百目張的政策關鍵。


本次會議召開之前,國務院已經密集召開會議推出因應形勢的經濟政策,還有9個經濟金融部門也已召開了二季度或上半年運行情況的發布會,不少重要判斷和政策訊號都已提前披露。經濟界有論,高層的研判定調應已經完成並開始進入執行階段,考慮到高層近期還有更換外長、成都大運會等重要議程,是否還召開政治局會議,坊間曾有不少猜測。


不過,作為每年年中復盤上半年、定調下半年的高層經濟會議之一,7月政治局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今年經濟形勢紛雜、市場迷茫情緒日益上升,雖然包括房地產新定調等政策已在會前明確,但很多人仍未注意到,如此重大政策轉向,也需要有足夠分量的發聲平台。


釋放訊號 活躍需求防過冷


經濟界普遍認定,在本次會議的諸多新提法中,最重要的仍是對房地產的形勢研判,這不同於過去注重逆周期調節的地產「強刺激」措施,而是跨周期調節,是對未來至少5年計的一段時期內得出房地產進入新階段的判斷,樓市政策的基準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以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權重和影響力而言,這一判斷也將牽動幾乎所有內需政策的制定,是未來中國經濟政策的題眼。因此經濟界有說法,今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是為房地產而開。


與「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判斷相脗合,本次會議沒有再提「房住不炒」,這是過去整個中國房地產政策的「母政策」,有這個定性在,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金融部門,在出台放鬆性政策前都要權衡是否符合此大原則。因此過去兩年當部分地方樓市下行壓力加大,但仍不敢放鬆,也一度出現放鬆政策「一日遊」後撤回的現象,政策糾結肉眼可見。是否趨勢性地去除這個定性仍有待觀察,但會議所釋放的訊號已夠明確,要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從抑制需求轉向活躍需求。


定調轉向,地產股連漲兩天,大勢判斷完,接下來的關注點是具體政策將落地到甚麼程度,如何「調整優化」。政治局會議之後,各地政府根據自身市場情況,因地制宜推出地方版新政,市場分化之下,各地鬆綁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對房地產的定調,仍是放在防風險部分,而非擴大內需部分,這意味着高層對房地產新政的原則仍是底綫思維,而非要用房地產來刺激經濟,可以預見政策也不會簡單一放了之。有鑑於目前人口增速、城鎮化率、居民槓桿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政策放鬆也不一定就能扭轉市場。


本次會議前,國常會已公布了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以及更早之前「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可見未來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將會立足在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協同供求兩端的寬松政策,以促進房地產行業從風險底綫回歸平穩發展狀態為政策目標,也很難出現與「房住不炒」相悖的反彈和暴漲。



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政府於2019年10月放寬首置樓按,將9成按揭樓價上限由400萬提升至800萬元。 2022財政預算案,提升按揭保險樓價上限,充分照顧首次置業、樓換樓家庭需要。現時可申請最高8成按揭保險樓價上限,由1,000萬元提升至1,200萬元,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的9成按揭保險樓價上限,則由800萬元升至1,000萬元。 至2023年7月,金管局放寬1,500萬元以下自住物業按揭比率增至7成。 屯門滿名山為區

差餉物業估價最新公布10月住宅售價指數,已經跌至自2017年3月以來的逾6年半新低,中原城市指數自最高位也下跌了超過20%,跌幅已超過2008年金融風暴時的跌幅,僅次於1997年的大崩盤,在技術走勢而言已經跌破支持位,可謂無險可守。 筆者親身經歷過97年的情況,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全民炒樓,亞洲金融風暴一刮起,大家只能盡快出售物業還債,情況有如雪崩一樣,大家都無法倖免。 今天住宅樓按的借貸都很

樓市持續向下,銀主加快沽貨步伐。原由前主播趙海珠夫婦持有的薄扶林貝沙灣單位,自今年4月淪為銀主盤後,銀主放售長達逾7個月,剛終大幅劈價1,220萬元或26.5%,以3,380萬元沽出,造價較趙海珠等約12年前購入價,僅高9%。 美聯物業高級分區營業經理楊家俊指,貝沙灣1期8座極低層連平台戶,實用面積1,552平方呎,4房間隔,並連約243平方呎平台,屬銀主盤,剛獲外區家長客以3,380萬元購入,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