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000幢三無大廈 千頭萬緒 [香港經濟日報] 2023-07-12

根據屋字署的紀錄,截至2020年底,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數目達8,700幢。按推算,在2030年有關數目約為1.39萬幢。


就近期樓宇安全出現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表示,有關一些老舊的樓宇,特別是超過30年樓齡的樓宇,按現有制度需要做法定驗樓的措施,再大力執行這個制度的有效性。


他強調,樓宇安全是業主的責任,政府有監督和協助的角色,樓宇數目這麼大,而資源有限,必需要依優次來處理,包括針對較高風險,甚至有即時安全危險問題出現的樓宇,政府會主動處理。


行政長官提到的相關樓宇數目究竟有多大?政府的《香港2030+》最終報告中提及,私人單位的老化程度非常嚴峻,市區樓齡超過50年的私人住宅單位數目,將由2018年約19.8萬個,急增至2048年的85.4萬個,在未來30年增加3倍多。


逾50年私宅 2048年逾85萬伙


唐榮找到的各類統計數字都是巨大得嚇人,根據屋字署的紀錄,截至2020年底,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數目達8,700幢。按推算,在2030年有關數目約為1.39萬幢。


2021年亦有相關數據,是發展局提供的數字,全港樓齡分別達30年、40年、50年,以及6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數目(包括住宅、綜合用途、商業及工業),並按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地方選區列出分項數字,當中30至39年有10,308幢、40至49年有7,560幢、50至59年有5,617幢、60年以上是3,545幢,合共達到27,030幢。當中最多高齡舊樓依次是九龍西、港島西及九龍中。


重建解舊樓問題 等到天荒地老


另一個數字來自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的私人住宅整體總存量為1,256,722個單位。以樓齡劃分總存量,1960年以前落成佔2.1%、1960至1969年佔11.3%,1970至1979年佔15.1%、1980至1989年佔22%,換言之,粗略約超過5成單位跌入30年或以上樓齡類別。


再聚焦一點,唐榮找到2019年官方統計的數據,風險最高的「三無大廈」,指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或任何形式的居民組織,亦沒有聘用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大廈。截至2019年10月,全港約有5,300幢「三無大廈」,附表亦列出按當時區議會18分區的「三無大廈」數目。


如果透過重建改變舊樓問題,資料顯示,由2012至2021年,已拆卸的私人單位數目每年平均只有約2,000個,可以話將要等到天荒地老!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政府於2019年10月放寬首置樓按,將9成按揭樓價上限由400萬提升至800萬元。 2022財政預算案,提升按揭保險樓價上限,充分照顧首次置業、樓換樓家庭需要。現時可申請最高8成按揭保險樓價上限,由1,000萬元提升至1,200萬元,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的9成按揭保險樓價上限,則由800萬元升至1,000萬元。 至2023年7月,金管局放寬1,500萬元以下自住物業按揭比率增至7成。 屯門滿名山為區

差餉物業估價最新公布10月住宅售價指數,已經跌至自2017年3月以來的逾6年半新低,中原城市指數自最高位也下跌了超過20%,跌幅已超過2008年金融風暴時的跌幅,僅次於1997年的大崩盤,在技術走勢而言已經跌破支持位,可謂無險可守。 筆者親身經歷過97年的情況,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全民炒樓,亞洲金融風暴一刮起,大家只能盡快出售物業還債,情況有如雪崩一樣,大家都無法倖免。 今天住宅樓按的借貸都很

樓市持續向下,銀主加快沽貨步伐。原由前主播趙海珠夫婦持有的薄扶林貝沙灣單位,自今年4月淪為銀主盤後,銀主放售長達逾7個月,剛終大幅劈價1,220萬元或26.5%,以3,380萬元沽出,造價較趙海珠等約12年前購入價,僅高9%。 美聯物業高級分區營業經理楊家俊指,貝沙灣1期8座極低層連平台戶,實用面積1,552平方呎,4房間隔,並連約243平方呎平台,屬銀主盤,剛獲外區家長客以3,380萬元購入,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