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樓市下行,部分業主雖已墮入負資產之列,惟市場上涉及銀行追回貸款(call loan)的個案仍鮮有出現,歸根究柢銀行在於成本、本港失業率情況,以及整體業主供款狀況等考量下,未來大規模向業主追差價的機會仍偏低。
據差估署資料,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自2019年5月觸及396.9點後反覆向下,截至今年8月降至339.2點,跌幅達14.5%,而期間入市的買家,形式上已有機會出現負資產。
另一方面,發展商為催谷銷情,近年不時為買家提供若干年期的高成數按揭,但隨着樓價下滑,有關買家在相關按揭計劃低息「蜜月期」過後,均面對難以轉會至銀行的情況,導致要捱貴息、甚至撻訂的風險。
然而,本港目前整體物業市場穩健,包括失業率持續低企,以及拖欠供款情況均未有大幅上升,導致銀行向業主追差價的情況,未有顯著增加。
失業率續改善 供款仍穩
根據金管局數據,今年第2季末拖欠3個月以上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比率,錄得0.09%,雖然高於今年第1季末的0.04%,惟仍屬於較低水平。
失業率方面,去年中起也持續改善,政府統計處資料,今年6至8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2.8%,與5至7月的失業率相同,續創約4年新低,對比去年6至8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更是大跌1.3個百分點,顯示業主職業安全,甚少拖欠供款。
銀行作為貸款方,目的做生意尋求利潤,如隨意向業主追差價,既有機會加重業主斷供壓力,繼而產生壞帳情況。而另一方面,銀行收回單位出售需時及過程繁複,並牽涉法庭費用、拍賣費用等眾多成本,因此在當前整體業主供款狀況仍穩定下,相信銀行未來大規模向業主追差價的機會仍偏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