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模式宜多元分紅機制可考慮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1-16
- samsam346
- Jan 16
- 2 min read
地產市道疲弱,不但補地價收入大減,招標賣地亦頻現低價及流標,導致政府地價收入遠遜預期。當局除拆細地塊迎合市場需求外,亦應推出多元化賣地模式,包括考慮引入分紅等機制。
2024年全年補地價收入約52.4億元,同期政府招標賣出4幅住宅及電動車充電站地皮,合共涉及17.4億元,兩者合計不足70億元。
息口仍偏高 發展商投地審慎
若果以2024/25年財政年度計算,情況更為嚴峻,據政府日前透露,截至去年底已公布地價收入只有40多億元,即使加上近期公布的新世界 (00017) 粉嶺北項目(涉18.4億元)等,地價收入亦只是大約60億元。而未來幾個月仍然有大圍、東涌等住宅地招標,但估計全年度地價收入恐怕亦只有100億元,僅政府原本預測330億元不足三分之一。
發展局因應地產商投地情況,調整了推地策略,包括推出規模較細、工程難度較低的地皮,亦減少地皮附帶條款,但目前息口仍然偏高,發展商融資成本高企,投地態度相對審慎。
港鐵 (00066) 、市建局以至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等,同樣面對賣地困難,在招標策略上亦作出調整。例如早前港鐵東涌東站1期除了拆細,減少規模及入場門檻外,亦改以分成為主,減少發展商投標風險;而市建局亦為項目引入分期支付地價模式等,均反映發展商對於借錢困難、投資風險大的憂慮。
或北都先試 降門檻增參與者
因此,政府亦可以參考有關做法,考慮在賣地上引入分紅等機制,特別是北都推出的片區項目上試行,可降低項目發展門檻,增加參與者數目,對於提升地價以及批地的成功率有一定幫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