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除了提供房屋用地,亦要提升市民生活。規劃署署長鍾文傑稱,要引入15分鐘生活圈、藍綠走廊等,在覓地滿足發展需要的同時提升宜居度;而理大賽馬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稱,北都不能夠重複昔日「悲情城市」問題,不止提供住宅單位,亦要構建可持續社區。
15分鐘生活圈可持續出行模式
鍾文傑表示,本港面對人口老化、樓宇老化、極端天氣等挑戰,政府遂提出《香港2030+規劃策略》,除透過覓地滿足發展需要,亦要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改善生活空間,兼顧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交椅洲人工島及新田科技城內,引入15分鐘生活圈概念,以單車、步行網絡連接社區,而在交椅洲人工島內,將於生活社區之間設藍綠走廊、區域公園及水上活動設施和海濱長廊。至於新田科技城則會保留濕地與山丘,並會活化河道、排水道及建蓄水池等。而兩個項目亦會引入智慧可持續出行模式,以鐵路為骨幹、引入新能源汽車等。
「悲情城市」 北都不能重蹈覆轍
同樣曾任規劃署署長的凌嘉勤則指,城市規劃需要超越短期對樓價關注,持續造地,不能夠因為全球經濟下行而停頓。就着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需要棕地改造為高質量發展用地,實施積極的保育政策,以提升北都整體濕地系統的生態價值和功能,彌補發展新田科技城這邊的填塘損失。
凌嘉勤強調,不能重複90年代建設天水圍新市鎮及東涌新市鎮所產生社區問題,變成「悲情城市」,必須及早制定支援計劃,讓弱勢社群得到關懷及照顧。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