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樓餘貨成壓力指標考驗去庫存力度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4-30
- samsam346
- Apr 30
- 1 min read
私樓供應量緩慢回落,1年時間減少7,000伙,若現時速度恐需明年才有機會減至10萬伙以下,除了政府減推地外,新盤銷情亦需要提速加快,才有望成功「去庫存」。
高息、高庫存成為近年樓市上升乏力原因,一手潛在供應連續10個季度維持在超過10萬伙水平,相較2016年至2021年期間的潛在供應量維持平均9.4萬伙水平。以最新今年第一季10.5萬伙潛在供應量計算,即需要減少多逾萬伙,對比過去4季,供應量以每季減少1,000至2,000伙,仍要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回落至10萬伙以下水平。
今年首4月 一手沽約5500伙
近期私樓潛在供應減少,最主要受政府減慢推地所致,2024/25財政年度的私人住宅土地供應約8,930伙,按年減少4成,屬於恢復按季主動賣地以來最少,導致近4個季度已批出而未動工的熟地量,由過往平均2萬伙水平回落至現時大約1.1萬至1.2萬伙水平,「麵粉」供應減少壓縮未來「麵包」供應量。
值得注意的是,現樓餘貨數目屬於市場庫存壓力指標,現時持續達到2.8萬伙高峰,反映市場庫存不少新盤需要消化,關鍵取決於一手銷售量能否提高。
事實上,雖然政府去年「撤辣」之後,新盤成交量有所回升,去年一手成交量約15,601宗,按年升5成,但距離過去樓市較為活躍時期,每年1.8萬至2萬宗一年的吸納量,仍然有一段距離。
至於今年首4個月,暫時估計一手成交量大約5,500宗,以此推算,全年有機會達到1.6萬至1.7萬宗,相信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新盤庫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