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幾時高位?幾時低位?無人能知曉,無人能預先知道。歸根究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價」,有自己的如意算盤。若銀根和經濟不許可,亦不敢毅然入市。
從事旅遊業友人於去年以約600餘萬元購入將軍澳一個細單位,屬新盤。惟隨着樓價回調,單位收樓入伙,樓價亦有所折讓。
話說,疫情期間,友人老本行根本無法開工,幸運地能搵到一份收入不俗的餐飲業工作,至去年將軍盤新盤大減價賣樓,即萌入市念頭,以為自己能捕捉減價貨,可是樓價低處未算低,月前收樓時單位亦已貶值50萬元。
自我安慰 「樓下業主更傷」
層樓雖貶值,但友人心態仍是自覺良好,友人坦言自己個單位的購入價已經平過樓下單位成百萬元,入市時亦計過自己承擔能力和本身經濟條件,加上有實際住屋需求,所以迅速落實入市的決定。友人更自我安慰,樓下業主仲傷,層樓貶值更深。
事實上,受到加息影響,2023年二手樓市由暢旺掉頭轉跌,且氣氛續偏軟。至10月份施政報告雖減辣,但幅度有限,對整體樓市未有幫助,個別發展商為求清貨,大幅調低餘貨定價,出現一手新盤定價較二手成交呎價還要低,一手搶客下二手交投更顯疲弱。
所以無論購買一手或二手物業,買家都要評估自己能承受樓價升跌的風險,作為任何投資,沒有實賺的定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