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4月及5月的銷售貨值,分別按年跌14.7%及11.5%,而近期市況似乎改善不大,數字反映消費者信心下跌、競爭力減弱和旅遊消費模式的變化等。
對於消費疲弱,麥海倫大致歸納3原因,「一是內地客消費降低、二是港人北上消費及旅行、三是移民潮。」她分析,移民的人多屬中產家庭客,具有一定消費力,故此缺少一批本地消費市場的中堅。反而北上消費因素,她認為並非致命傷,「港人北上消費根本一直存在,疫情前如是,無疑近年多個關口開通,往內地消費較以往快,但始終不算很方便。」
內地客降消費 最影響零售
歸根究柢,她指內地客降低消費,是最影響本地零售額,因內地旅客是香港最大客源,而遊客消費習慣的轉變,現在更傾向於深度文化遊,而不是傳統的購物活動。
奢侈品銷售,包括鐘錶珠寶等,往往是支持零售數字重要一環。她分析,今年首5個月奢侈品涉220億銷售,佔整體1,620億元的13.6%,去年比例亦為14%,「但對比起2013年,1,180億的奢侈品銷售,佔整體銷售額24%,數字反映奢侈消費大幅下降。」同時間,她指,超級市場的銷售額正不斷提升,便可預測舖租前景,「奢侈品店是負租能力最高,而超市則是一向較弱,如今奢侈品銷售表現不佳,預計不會進一步擴充。因此整體零售商舖租金可能保持低位。」
做好本地自家品牌最實際
核心區今年亦錄不少商舖租務成交,她則認為不算擴充,「主要為重新執位,商戶由二綫段搬至一綫段而已。」多類商戶表現審慎,相比之下較看好運動相關的商戶有擴充空間,「現在着波鞋上班也可以,運動成為生活一部分,因此運動服裝表現料持續向好。」
另一類她較看好是餐飲業,即使不少出現經營困難,同時亦有新餐廳上場。她認為,現階段餐飲市場可能走兩極,最平的快餐及高級餐廳較穩健,並指出香港應向有特色的餐飲方向發展,「香港一大賣點是國際城市形象,餐飲一向優質,中西飲食文化互相配合,再加上食物安全予人信心,物流成熟等,可以用特色餐飲吸引遊客消費。」
通關後國際品牌來港開業的個案不算多,麥海倫相信受不同因素影響,「歐美品牌視香港為中國其中一個城市,便認為可直接在內地開舖。」舖市缺乏新動力,她則認為,要吸引客人,根基是做好本地自家品牌才最實際,「對旅客才最具吸引力,是旅遊之地的自家特色,香港零售、餐飲,只要發揮自家魅力,便會引來更多旅客到訪。」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