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餐飲品牌連環在港核心區插旗,一方面顯示擴充業務,同時間反映各大零售商見旅客消費模式改變而開舖審慎,讓餐飲品牌有機可乘。
近期走到核心零心區,發現連環出現內地餐飲品牌準備開店,例如銅鑼灣羅素街地下舖位,掛上內地麵店和府撈麵廣告,即將開設香港首店;而旺角創興廣場地下舖位,貼上木屋燒烤廣告板。再連同吸引一眾後生仔排隊的蜜雪冰城飲品店,內地餐飲在港成一股熱潮。
內地餐飲品牌來港發展並不是新鮮事,過往多年不少內地的火鍋、飲品店也來港開業,個別取得理想反應,當然亦有不太成功例子。惟單計近1個多月,已先後有4至5個品牌在旺區開店,則是過往比較少見。
舖租累跌逾7成 攻港成本減
首先,內地品牌一向有「走出去」的計劃,在內地取得成功後,繼而要衝出本土,往其他市場發展。香港是國際品牌集中地,能夠來港開業,可以打響名堂,讓中外旅客認識品牌。此外,亦有不少餐飲集團部署來港集資上市,故有需要設分店。同時間,自通關後港人北上成風,對內地餐飲品牌有更深認識,亦普遍有正面評價,故可趁機來港開業,整體來說在港受歡迎程度,比以前更樂觀。
據不少商舖代理指,內地餐飲品牌向來有興趣來港,最大阻力當然是成本問題,畢竟香港人工及舖租遠比內地高,故要排除萬難不容易。通關後隨即有品牌進駐,很大程度上與舖租大幅下跌有關。以上述成交個案為例,和府撈麵所租用舖位,處全球最貴舖租地段之一的羅素街,以往一個1,500平方呎舖位,月租動輒80萬至100萬元甚至更高,如今舖租回調至約30萬元,較高峰期跌7至8成,便可在最多遊客到訪地段落戶,品牌立即計到數。
消費模式變 奢侈品取態審慎
值得留意,和府撈麵的舖位前租客為手袋名牌Prada,而木屋燒烤的舖位,高峰期亦由鐘錶店租用。如今這些一綫地段由餐飲租用,亦反映商舖市場起了變化。通關1年以來,初步發現內地客消費模式轉變,高消費客群減少,轉而光顧一些平民化餐廳,或到訪景點打卡影相,消費金額不高。對奢侈品牌來說,有見內地經濟未完全回復,旅客消費力大不如前,故紛紛取態審慎,僅作有限度擴充,甚至僅保留原有分店再作觀察,便讓餐飲品牌有機可乘,突圍而出。
事實上,餐飲所能夠承受的租金不會太高,畢竟餐飲成本重,利潤不及名牌手袋、鐘錶等銷售,在零售旺市時,餐飲往往不敵租金敗走。如今零售業面對挑戰多,包括網購盛行、實體店的價值降低,相比之下餐飲不能被網上取代,市民始終要到餐廳用膳,所以餐飲能夠進駐核心區靚位的機會,遠較10多年前為高。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