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內地客買港樓意慾升首季佔比逾11年高 [香港經濟日報] 2023-07-07

自從兩地恢復通關,內地買家來港買樓意慾重拾升軌,今年首季內地買家佔樓市住宅註冊量比率,創出逾11年新高。另外,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刺激租市,料全年租金升8%。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指出,今年首季內地買家(以買家姓名拼音辨別)佔個人買家於香港樓市的住宅註冊量比率,由去年第2季錄得的7.5%,連升3季至今年首季的13%,比率創出逾11年新高,表現更勝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之前。


近期,不同評論員高唱「樓市進入熊市!」、「牛市不會重來!」,有不少海外YouTuber更群起而唱香港樓市奄奄一息,但個別評論其實內容空泛欠缺準確數據,純粹是因為唱淡令頻道收視可更高及滿足一班想香港樓市下跌的社群。


的確,新常態是令人迷惑的,近年樓市都被外圍因素包括政治、疫情甚至悲情所凌駕,雖然我們已經不容易好像以前般根據市場數據準確推演到結果出來,但是仍然可以從市場結果去了解到樓市的趨勢,還有就算外圍因素多強也好,怎樣去改變短期市場的升跌也好,樓市最終都要用樓市結構因素去運行的。


房地產市場表現當下是「明修棧道」,正在將破損的市場修復中。但是很多人覺得仍然不開心是因為對市場期望過高,希望市場可以高速回復,但這個期望是不實際的,筆者認為市場正好像「手掃漆」般分多浸不斷碎步回復中,我們看數據其實就知道情況不差。



經濟續回升 零售值升18.4%


香港的經濟在上半年連續6個月回升,香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亦連續6個月處於50以上的擴張水平,最近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是按年升18.4%,個別行業是30%至50%增長,滿街吉舖的情況已經開始過去了。還有加人工,政府中低層公務員劃一加薪4.65%,最低工資加6.7%,薪酬報告亦反映2023年平均人工加幅4.1%。這些都是很實際的進展基礎,我們的確是有了改變,只是,今次的復甦不是由地產和股市行先,甚至筆者曾撰文認為現在是「倒三角形勢」,由普羅大眾率先享受社會成果,反而金融地產界享受最後的滴漏效應,與過去的相反。


另外,香港16萬億元以上的M3仍然在上升軌道,香港人在加息中的定期存款得益受惠,當然是遠高於支付給予按揭利息的。


近期市場不斷出現一些破頂價的成交,這是一個新常態,通常市道淡靜會有高手「趁平入市」,但我們會見到現在有班人趁市道靜去「破頂」,即是說這些買家所見到的風光和很多人不同所以才會入市,筆者同意市場是平行時空的,但仍然樂觀,輾轉向前是合理的。


《孫子兵法》有道:「發火有時,起火有日。」這場金融戰,中國和香港「藏資金於M3」,「資產由低泡沫化進入負泡沫化」,都是「深溝高壘」的備戰態勢,並不是泡沫或者泡沫爆破。「本來無泡沫,何來牛或熊?」,當外圍因素帶來的「龍市二期」調整過去,「龍市一期」的上升期是會出現的。


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政府推出減辣措施已超過1個月,一如市場預料,樓市並沒有被刺激推升,一、二手樓市交投依然淡靜,短期樓價更呈現持續跌勢。然而,香港私人住宅市場卻背道而馳,住宅租金持續上升。 香港樓市受加息及經濟下滑等不利因素影響,樓價持續下跌,並已經創出超過6年半的新低!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10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跌至321.4點,是2017年3月以來的最低數據,按月跌2.2%,跌幅只是較9月的2.4%略為收

自從《施政報告》公布,一眾樓市「減辣」措施日前已正告「滿月」。在這一個月之內,一、二手交投上雖未見大幅突破,但的確較之前活躍。尤其是一手市場「群盤並起」,天水圍大型新盤的開價更是等於向市場投下一枚「震撼彈」,引來極大回響。 筆者執筆之時正是開賣前夕,根據傳媒報道,已收到逾1.84萬入票,超購多達51倍,料銷情亮麗。個人估計,隨着今次大型新盤帶來刺激樓市的正面作用,相信12月份購買力將持續湧入一手市

赤柱環角道7至11號,是由培新集團發展的洋房項目,位於赤柱舂坎角環角道,入伙日期為2008年11月,樓齡約15年,屋苑僅提供3個洋房單位,每間均設獨立專屬門牌,實用面積由2,513至2,671平方呎,是次介紹單位由著名設計師Lillian Wu操刀,走歐式建築風格,整體簡約時尚,更享有開揚景觀。 單位實用面積2,513平方呎,連1,004平方呎花園及586平方呎天台,屬於3套房間隔,業主叫價1.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