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供應辯論何永賢:扭轉供求失衡 [香港經濟日報] 2025-02-03
- ryankwong94
- Feb 3
- 2 min read
前特首梁振英跟中原創辦人施永青的「一手樓供應大辯論」持續發酵,日前連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亦不點名回應指,政府數據以客觀數字為基礎,強調已經成功扭轉以往供求失衡的局面。
近日梁振英及施永青多次隔空就供應量數據作出辯論,其中施永青除了解釋,他和政府對於住宅單位供應量的定義不同,某一種形式供應可能不是對民生直接有用,社會看「潛在可出售單位」時,應同時看「落成量」。他又稱,要基於實際供應,政府需要穩定市場的時候就要減少新的供應量,要嚴格控制增量。
至於梁振英連日三度發文質疑,包括上周六(1日)質疑施永青將落成量等同供應量,認為不算已落成而未售出的餘貨不合理,並問若果落成單位在樓花階段已經賣出是否仍是供應。他又指,將供應量定義局限在當年的落成量是錯的,因為沒有反映之前的銷情,即貨尾單位數量。
指不宜單純以落成量 當作供應量
負責公布一手私人住宅供應數據的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亦不點名回應稱,政府公布的供應量以客觀數字為基礎,強調不宜單純以落成量當作供應量,因「預計供應量」與「預測落成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預期在未來3至4年可供出售的單位,後者則是未來5年會興建好的新單位。
何永賢又指,公布數字要注意一致性,不能常常改變基礎,以免引起誤解和混亂。若比對2014年公布的供應量數字為7.4萬伙,至今為10.7萬伙,隨着政府持續有序地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已成功扭轉以往供求失衡的局面。
事實上,無論是未來3至4年的私樓潛在供應,或是私樓落成量預測均是評估樓市重要數據,前者較關於市場潛在可賣樓的單位數目,對判斷滿足市場置業供求有較大影響,因買家即使購入樓花,在單位落成亦已鎖定了置業需求;而落成量則關乎實際居住供求,如有新樓盤入伙均會釋出單位予買家自住或放租。
Comments